以色列

以色列建國後與哪些國家發生戰爭?【】

以色列何時建國?與哪些國家發生過戰爭?請敘述其原因、經過、結果

並要有年代時間、地點。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國家總理本古里安

就在特拉維夫博物館

向全國發表立國宣言

以色列終於復國了!

第一次以阿戰爭:一、戰爭原因─以色列的建國歷程 所羅門王死後

猶太王國分裂成南部的猶太和北部的以色列

至公元前七二二年

以色列為亞述人所滅

公元前五八六年猶太為巴比倫所滅

於是猶太人亡國開始流浪世界各地。

從公元前七二二年至公元一九四八年

巴勒斯坦曾受多國佔領

流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受盡各種迫害

在強烈建國意願下

於一八九七年成立世界猶太民族主義組織積極從事建國意願。

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年英英終止對巴勒斯坦之託管

以色列立即於次日宣佈建國

以本古里昂為第一任總理

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伊拉克五國就藉口維持秩序

同時派兵進兵巴勒斯坦

以色列奮起抵抗

以阿第一次戰爭於是發生。

二、戰鬥經過  戰爭發生時

以色列僅有九個步兵旅

兵力約二五000人

雖然缺乏重武器

但能集中機動使用

加之居留區之猶太人則人人皆兵

固守村落與城鎮

以上二者乃構成了持久與打擊的靈活運用。

入侵的阿軍

兵力裝備均佔絕對優勢

但缺乏統一指揮

各自為戰

故戰中發起後

並未能產生決定性戰果

至六月十一日雙方被迫停戰

以色列趁機外購軍火

積極加強動員

重整劣勢。

  七月弓日雙方戰事再起

七月十九日雙方被迫停火

以色列此時己擴充動員至六萬以上的兵力

士氣旺盛

阿軍則精疲力竭

士氣沮喪。

  十月十五日因埃軍射擊一個聯合國許可通行的軍隊

以軍即以此為藉口

在六天之內使用空軍轟炸西奈空軍基地

並炸沈埃艦法魯克省長號

並迫使埃軍退回加薩。

  十月廿二日

以軍再度攻擊

主力沿羅馬人留下的舊道迂迴

企圖殲滅埃軍於拉法地區

至一九四九年一月八日

英軍干預

以軍才下令撤退。

至一九四九年二月至七月以埃以黎以約以敘分別簽訂和約。

  本次戰爭

以軍傷亡六二00人

但其疆界己自聯大劃分的五五00平方哩

擴大至八0五0哩。

戰爭中約有七十萬夕口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

其中六十%在約旦

二十%在加薩

二十%在黎敘。

原先散居在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

或因害怕報復

或出於被迫

有八十萬人成為難民逃回以色列。

第二次以阿戰爭:一、戰爭原因 第一次以阿戰爭結束後

造成了大量巴勒斯坦難民

激化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仇恨

同時埃及在加薩建立突擊基地

使巴游經常越界侵擾以色列

一九五五年二月

以色列對加薩作了一次報復性攻擊

阿拉伯人死傷七十多人

使埃及總統納瑟覺悟到國防建設重於經濟發展

而於八月和捷克達成一筆三億多美元的軍火交易

納瑟漸漸成為 阿拉伯世界反以色列反英的象徵

一九五六年七月納瑟在慶祝埃及革命成功演說中

突然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並同意給予有關國家補償

同時保證從前使用運河的國家仍可使用運河

但英法以安全因素經濟因素及面子問題

即著手以軍事手段奪回運河

在反埃及的共同目標下

以英法在一連串的祕密會議後

決定聯手對埃及採取軍事行動。

以色列之所以參戰

是想解除納瑟上台後所帶來的安全顧慮

同時可以打通運河與阿卡巴灣並可佔領若干土地作為以後談判的本錢。

二、作戰經過  以色列在出兵西奈之前

佯裝攻擊約旦

並對約旦境內作大規模的報復攻擊

同時情報部門也散播即將對約旦一戰的謠言。

  一九五六年十月廿九日一七00時

以色列先以空降二0二旅之空降營空降米特拉隘道

其餘部隊則分別越界攻擊。

  南方軸線方面

空二0二旅其他部隊則在夏隆指揮下

利用卡車履帶車走了一0九哩路

途中與埃軍發生數次小規模戰鬥

在十月卅日二二三0時與空降營會合控制米特拉隘道

並準備向埃爾希克前進

與步九旅會合。

  北方軸線方面

步一旅及機廿七旅

依計畫沿西奈北岸經拉法向埃拉里希關特拉方向攻擊

攻擊進展順利。

中央軸線方面

步十旅及機卅七旅之攻擊雖受阻於阿布阿吉拉

但經預備隊裝七旅由南翼繞越

擊潰埃軍抵抗向運河挺進。

  加薩方面步十二旅

則突入加薩地區。

  南方軸線步九旅由姚飛指揮於十一月五日與空二0二旅會合

協力奪取埃爾希克

至此西奈戰役結束。

  英法並未照原定計畫行動

直到十月卅一日一00九時才行動

使以軍與埃軍在西奈進行了一整天的刻烈戰鬥

並飽受埃空軍轟炸

戴陽並有意撤退

十一月五日晨英法聯軍空降攻擊

但到了晚上在美蘇強大壓力之下宣佈接受聯合國停火呼籲。

英法軍雖未能對以色列予直接有力支援

但卻能嚇阻埃軍運河西岸部隊之運用。

  十一月七日聯大派大遣了一支國際警察部隊

陸續抵達埃及西奈

接管以埃邊區

英法軍則於十二廿二日撤離運河地區

以軍則於五個月後撤離西奈。

  本次戰役雙方之損失如下:  以軍:陣亡 一五0人

負傷六00人  埃軍:陣亡三000人

被俘七000人第三次以阿戰爭:一、戰爭原因:1.歷史上所累積的仇恨以阿兩民族

由於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

自久遠以來即產生尖銳的對立

加上前兩次以阿戰爭所留下的仇恨

使雙方無法和平共存。

2.難民問題的困擾一九六七年時

中東地區難民約有一三0萬人

其中在約旦有近七十萬人

加薩三十萬人

黎巴嫩十六萬人

敘利亞十四萬人

這些難民不受阿拉伯國家的歡迎

生活異常悲慘

成為中東問題的死結。

3.約旦河河水的糾紛約旦河上流主幹發源於黎巴嫩(哈斯巴利河)敘利亞(巴利亞斯河)

此二河向南流入以色列境內

合流後稱上約旦河

上約旦河流經敘以邊境南入加利利海

再經約旦河河谷流入死海。

約旦河全長一八八公里

在以色列境內長七十三公里

約佔全長三分之一

約旦河上流區域

雨量充足

由北到南

雨量漸次淢少

遇到缺雨季節

便呈現乾涸現象

約旦河的功能在發電和灌溉

對於以約兩國均很重要

一九四九年以色列自以敘邊境的約旦河築壩攔截取水以灌溉中南部半沙漠地帶的農田

而使約旦境內的河旦河水更感乾涸

阿拉伯國家曾計畫將約旦河上流二主幹改道

使以國水壩喪失作用

但因故未能實施

爾後雙方不但拒絕美國的調解計畫

並且各自表明堅定的立場

宣稱如果對方片面改變河道及河水

都為一項侵略行動;若然則必將以武裝行動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4.阿拉伯國家的聯合埃敘兩國於一九六六年十一月

在蘇俄的協調下

簽訂共同防禦協定

一九六七年五月廿日

約旦突然和埃及簽訂共同防禦協定

對以色列形成極大的威脅。

5.聯合國和平部隊被迫撤退五月十四日

埃及總統納瑟為聲援敘利亞宣佈派兵進駐西奈半島

以色列鑑於以往曾有類似經驗而不以為意

二天後

埃及要求西奈半島聯合國駐軍自一部份軍事分界區撤出

埃及並未要求其全數撤出

只求撤到加薩走廊

聯合國秘書長宇譚認為如不能維持現狀就得全數撤出

迫使埃及要求其全數撤退。

6.埃及封鎖阿卡巴灣五月廿二日

納瑟宣佈關閉狹倫海峽

封鎖阿卡巴灣。

  六月一日

以色列內閣改組

西奈戰役英雄戴陽出任國防部長

由美國返國的外長向內閣表示由美國化解危機的可能性己不存在

以色列隨即秘密動員

二天後

以色列內閣決定一戰。

二、戰前雙方兵力部署以軍:北方戰區:五個旅兵力;中央戰區:五個旅兵力;南方戰區:三個師又兩個旅兵力三個師又二個旅兵力 2.埃軍:五個步兵師;一個機械化師;一個裝甲師3.敘軍:五個步兵旅;二個裝甲旅4.約軍:六個步兵旅;二個裝甲旅5.伊拉克:一個機械化師6.沙烏地阿拉伯:一個步兵旅(後來並未參戰)二、作戰經過A.約七二時

第一波飛機起飛(四架一組)

留守十二架

向西方超低空飛行

避開埃軍雷達監視。

B.自七四五時開始

以機連續攻擊二個多小時

埃空軍至才損失二八六架飛機

尼羅河兩岸及西奈半島的機場雷達及管制設備均被漼毀。

C.六月五日下午以空軍再使用延時炸彈攻擊埃及機場。

D.六月三日前以機在阿卡巴灣上空活動

造成埃戰機南移(米格廿一型十二架、十九型八架)

當六月五日作戰開始後又飛回北部參戰

但因基地被毀

油料耗盡勉強降迫時

遭以機擊毀。

E.六月五日下午一三三時向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實施空中攻擊

共擊毀各型飛機一二四架。

F.以空軍往後作戰重點即轉為對地面部隊密接支援

平均每一架飛機一日之內可出擊四至八架次。

2.海軍作戰經過A.六月五日以驅逐艦一艘

魚雷快艇數艘

夜襲塞得港

擊傷埃飛彈快艇二艘。

B.六月五日以色列以潛艦蛙人夜襲亞歷山大港。

C.六月六日

埃及潛艦三艘

在海法附近企圖偷襲

但因使用潛望鏡次數過多遭以軍發現後遭以軍反擊。

D.六月七日

以海軍截運步兵一連登陸艾爾希克

但埃軍己先行逃走。

E.六月八日下午在海法以西海面

海空軍誤炸美國自由號電子船

造成卅四死七十五傷悲劇。

3.西奈戰場作戰經過一九六七年六月五日上午八一五時

以軍北、中、南三個縱隊同時發起攻勢

北路縱隊奪取拉法

迫使加薩埃軍及巴勒斯坦步兵第二十師投降

其主力繼續向艾拉里希前進。

中央縱隊突穿埃軍第一線陣地後

在耶拜爾里尼以北地區垘軍裝甲師到達

雙方展開坦克大決戰

以軍在空軍及空降突擊營支援下

於黃昏時擊潰埃軍。

南路縱隊在阿布阿吉拉附近遭遇埃軍第二師堅強抵抗

激戰十餘小時

以軍終於突穿埃軍陣地。

七日開始

以軍各路縱隊在空軍支援下

不分晝夜

追擊埃軍。

八日三時

埃軍兩個旅

由蘇伊土鎮向西奈半島增援

但被以軍擊退。

同日子夜

以軍主力己到達運河附近

埃軍全部覆沒

九日晨

雙方中止戰鬥。

4.北方戰場作戰經過一九六七年六月五日

敘軍砲擊以色列北部若干村莊

六日

對以色列開始攻擊

以軍一個步兵旅實施遲滯作戰

至同日黃昏

敘軍進展約十二哩。

七日

以軍增援部隊到達

從加利利海南北同時轉移攻勢

重點保持於北翼

並以一個傘兵營突擊戈蘭高地敘軍陣地之後方

雙方激戰至十日一九三0時

敘軍終於放棄陣地

向大馬士革退卻

以敘即行停戰。

5.中央戰場作戰經過一九六七年六月五日九一時

約軍砲擊特拉維夫

同時耶路撒冷舊城之約軍向新城之以軍發起攻勢

激戰終日

約軍略有進展。

六日晨

以軍奪取那不勒斯後

在空軍支援下

南下攻擊耶路撒冷約軍之側背

約軍傷亡極大

尤其兩個裝甲旅幾乎全部被殲滅

殘部退回約旦河東岸。

七日

約以兩國接受聯合國停火建議。

第四次以阿戰爭:1973年10月

埃及總統沙達(Sadat)精心策劃一場戰爭

定下發兵日期為1973年10月6日。

為何選中這一天呢?原來在猶太的曆法上

此日正是「贖罪日」。

按聖經的吩咐:「當這日

甚麼工都不可作

因為是贖罪日

要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贖罪。

」(利廿三28)換言之

以色列全國會休息一天

軍隊亦會休假。

阿拉伯聯軍再度圍剿以色列

希望趁此良機

將以色列一舉消滅。

當日下午

埃及和敘利亞兩國軍隊南北夾擊以色列

正在禱告讀經的以色列軍頓時措手不及

損失慘重。

此時敘利亞的坦克大軍從北面長軀直進

直指以色列的心臟

形勢萬分危急。

以色列急忙應戰

先揮軍對付敘利亞的威脅。

以色列派出轟炸機

擊毀敘軍全部坦克

一再顯示以色列軍的制空能力。

北面戰線取得勝利後

以軍立刻調軍南下。

當時

達揚將軍不作正面戰

下令從邊側擊

登陸埃及

切斷埃軍的後路

以軍節節勝利

直迫埃及首都開羅。

後來

聯合國出面調停此事

下令停火

結束了第四次的中東戰爭。

戰爭背景: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

使阿拉伯國家喪失了大片領土

尤其是埃及

在戰爭中損失更為嚴重。

所以

一心想收復失地。

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

埃以雙方又進行了兩年的“消耗戰爭”。

埃軍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的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

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起

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

雙方還互派突擊隊偷襲對方。

透過兩年的“消耗戰爭”

埃及深感自己的防空力量薄弱

地面部隊的力量也需得到加強

遂決定從蘇聯購置大量的武器裝備。

蘇聯也利用埃及的困境

大肆向埃及滲透。

美國則大力支持以色列。

美蘇在中東的較量中為避免直接對抗

力圖在中東製造一種“不戰不和”的局面。

  1970年10月

薩達特繼納賽爾任埃及總統

為擺脫“不戰不和”的局面

開始大力加強軍備。

1971年5月

又與蘇聯簽定了友好合作條約

但蘇聯在向埃及提供武器的問題上一拖再拖

到1972年4月

薩達特再次訪蘇時

蘇聯仍未向埃及提供武器援助。

5月

美蘇首腦在莫斯科會談後

蘇聯決定取消向埃及提供武器的計劃。

  蘇聯的舉動引起埃及的極大憤怒。

7月8日

薩達特宣佈結束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在埃及的使命

要求2.1萬名蘇聯軍事人員在10天內離開埃及;蘇聯在埃及的一切軍事設施

或者賣給埃及

或者全部撤走。

這一舉動

是埃及擺脫蘇聯控制

突破“不戰不和”局面的重大步驟。

  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對埃及頗為有利。

1973年5月非洲首腦會議和第四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都作出了譴責以色列的決議

許多國家同以色列斷絕了外交關係。

1973年

正直西方發生能源危機

對阿拉伯產油國的依賴加深。

埃及、敘利亞國內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情緒高漲。

這些有利的情況

使埃及、敘利亞最高領導集團下定決議

乘聯合國召開23屆年會之際

以突然襲擊的手段向以色列發動進攻。

戰爭經過:1973年10月6日14時

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軍防禦工事的沙壘中

突然發生兩聲巨響

埃及蛙人在前一天晚間埋入水下的兩個炸藥包爆炸了

它揭開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序幕。

緊接著

埃、敘兩國軍隊從西、北兩線同時向以軍發起突然襲擊。

戰爭進程大體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0月6日至9日)

埃敘軍隊獲得初期勝利。

  10月6日是穆斯林的齋月節

又是猶太教的贖罪日。

齋月節裏

阿拉伯人白天不吃飯

縮短工作時間

減少活動。

所以

以色列認為

阿拉伯國家決不會在著一天發起進攻。

贖罪日是猶太人的絕對休息日

從日出至日落

不吃、不喝、不吸煙、不廣播。

大多數官兵都留在營中

前沿士兵很少。

埃、敘就選擇了這一天突襲。

  在西線

埃軍出動了200多架飛機

從東路轟炸和襲擊以軍在西奈半島的前線指揮部、炮兵陣地、部隊集結地、防空導彈系統、通信雷達設施和機構等重要軍事目標。

同時

埃軍隱蔽在運河西岸沙壘後的2000門榴彈炮和重型迫擊炮

也向巴列夫防線的前沿工事和後方目標發起攻擊

有效地壓制了以軍火力。

第二階段(10月10日至15日)

埃軍進攻受挫

以軍實施反攻。

  埃軍初戰得勝

佔領了運河東岸的部分地區

達到了預期目的。

所以

從10日起

埃軍在西奈半島停止了進攻

著手調整部署鞏固陣地。

這給以軍提供了喘息之機

以軍利用這一短暫的間隙集中兵力

實先北線後西線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10月10日

以軍在北線集中了15個旅和1000輛坦克

在飛機的掩護下

突破敘軍防禦陣地後

又採取正面突擊同迂迴包圍相結合的戰術

分三路向敘軍反擊。

以軍進攻的重點是戈蘭高地中北部地區

而南部地區僅派少數兵力牽制。

很快突破了敘軍防線

解除了庫奈特拉之圍。

11日

以軍繼續向戈蘭高地增兵

總計達22個旅

近10萬人。

以軍集中坦克500輛

沿不同的路線

向大馬士革方向快速前進。

12日

以軍越過1967年的停火線

深入敘利亞境內30公里左右

敘利亞的步兵和防空軍則撤至首都大馬士革等重要城市地區。

沿公路兩側建立防禦陣地

阻止以軍向大馬士革的進攻。

  以軍在北線掌握主動後

隨即將作戰重點移至西奈半島

使西奈戰線從原來的4個旅增至3個師12 個旅

並向西奈調去了大批飛機和坦克。

當以軍在北線反擊時

埃軍為增援敘利亞決定向以軍發起進攻。

10月14日6時

埃軍出動80架飛機、200門火炮對以軍第二線陣地進行了90多分鐘的火力準備

隨後

以裝甲師、機械化師1000多輛坦克向以軍發起進攻

雙方在運河東岸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坦克會戰。

埃軍兵分三路

向哈特米亞、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軍發起進攻

這是埃軍第一次脫離防空網和反坦克防禦系統進行的運動戰。

以軍對埃軍的進攻有了準備

集中三個師利用山埡口兩側的有利地形進行步、坦、炮協同作戰

並出動了飛機支援。

以軍共投入了坦克約800輛

經過數小時的激戰

以軍損失坦克50輛

埃軍則損失了200輛

被迫退回進攻出發陣地。

  第三階段(10月15日至24日)

西線以軍向埃軍發動進攻

北線以敘兩進對恃。

  10月16日

以軍三個旅群向埃發動進攻

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坦克戰和炮戰。

同時

以軍根據美國偵察衛星提供的在大苦湖地區的埃軍第2、3軍團結合部有30公里的間隙的情報

抓住埃軍運河西岸兵力空虛之有利時機

從結合部突入運河西岸

建立了橋頭陣地

摧毀了埃軍幾個防空導彈陣地

並迅速組織了5個旅的兵力

在空軍的支援下

源源不斷地度過運河。

對於以軍突入運河西岸的作戰行動

埃軍誤認為是小股以軍的騷擾活動

未引起重視

以致以軍摧毀了埃軍的大量防空導彈陣地

以空軍得以在運河西岸進行輪番轟炸。

18日

突入西岸的以軍大舉進攻埃軍陣地

到19日晚

以軍在西岸的部隊達到了4個坦克旅、1個機械化旅和1個傘兵旅。

這場戰爭歷時18天

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

坦克5500多輛

作戰飛機1500多架。

戰爭結果

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餘人

被擊毀坦克2000餘輛

損失飛機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

損失坦克1000多輛

飛機200架。

雙方戰爭消耗在50億美圓以上。

透過這次戰爭

埃軍收復運河東岸縱深10—15公里

南北長192公里的土地

面積為3000多平方公里。

以色列新佔運河西岸埃及領土1900餘平方公里和敘利亞戈蘭高地以東440平方公里的領土。

第五次以阿戰爭:1982年6月6日

以色列藉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遊擊隊刺殺

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

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遊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只用了幾天時間

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

這是死四次中東戰爭以來

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

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戰爭背景:以戰爭的起因

總的說來

仍是巴勒斯坦問題爭端的繼續。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謀求在黎巴嫩境內建立一個親以政權

擠走敘利亞在黎巴嫩的駐軍。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

於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

巴解遊擊隊的基地設周圍的阿拉伯國家

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

1970年

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遊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

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鬥爭

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

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

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

成為“國中之國”。

並構築軍事設施

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

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

巴解遊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

展開遊擊戰

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

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

以色列覺得時機以到:首先

英阿馬島戰爭爆發

成為國際上關注的焦點;其次

兩伊戰爭繼續進行

兩國無暇他顧

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國家存在矛盾

阿拉伯世界內部已四分五裂;第三

戰爭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敘利亞國內形勢不穩定

且巴、敘間也有矛盾;第四

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內的親以勢力——基督教武裝;第五

歸還西奈半島後

埃、以已達成和解

埃及不會介入戰爭。

 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6月4日—13日)

以色列發動全面進攻

巴解、敘軍遭沉重打擊

以軍包圍貝魯特西區。

  6月4日

以色列出動飛機空襲貝魯特和黎南部巴解遊擊隊基地。

   6月6日11時

以軍出動4個旅約2萬餘人

經過長達5小時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準備後

在武裝直升機和海、空軍及炮兵火力支援下

在寬達53公里的正面上

分西、中、東三路向巴解遊擊隊發動突然進攻。

1、地面部隊的進攻   西路是以軍的主攻方向

先後投入了5個多旅的兵力

第一梯隊以兩個裝甲旅

有坦克和裝甲車各200輛

從納哈裏亞、魯什哈尼克拉地區出發

在納庫臘、賓特朱拜勒透過哈達德民兵和聯合國部隊控制區

於6日下午包圍了蘇爾

在空降兵和登陸部隊協同下以及黎巴嫩哈達德民兵配合下發起攻城戰鬥

當夜進行巷戰

遭到巴解遊擊隊的頑強抵抗。

第二梯隊兩個旅(一個裝甲旅和一個機械化旅)於18時進入戰鬥

其中一個旅向東開進

配合中路行動;一個旅向北開進

圍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遊擊隊。

中路為助攻方向

以軍第一個梯隊一個旅於6日上午從謝莫拉地區出發

越過哈爾達利

包圍了沙吉夫堡

主力納巴提亞進攻

當日下午

以軍開始強攻沙吉夫堡

於7日拂曉攻克。

第二梯隊一個裝甲旅進入戰鬥

在傘兵配合下圍攻納巴提亞

7日9時攻入市內

小股兵力與巴解遊擊隊展開巷戰

主力繼續向北推進

當日前出至傑津地區。

在東路以軍配合下

攻佔傑津城後

又兵分兩路

一路向西

參加圍攻扎赫拉尼和賽伊達;一路向北

進攻舒夫地區敘利亞裝甲部隊

在該地與敘利亞軍隊展開一場坦克戰。

敘軍損失坦克150輛。

東路為牽制方向

以軍第一梯隊一個裝甲旅

向謝巴發起進攻

爾後

向貝卡谷地發展進攻

牽制和監視該方向

並切斷巴解遊擊隊和敘軍的聯繫。

7日

第一梯隊攻佔謝巴後

第二梯隊進入交戰

向哈斯亞巴發起進攻

得手後

在拉西亞、考卡巴等地向敘利亞防禦陣地發起進攻。

8日

攻佔拉西亞、考卡巴城鎮後

沿貝卡谷地西側北進

直指貝魯特——大馬士革公路末段

企圖切斷敘軍退路和阻擊增援。

10日

以軍同敘軍在卡魯恩湖以東地區激戰

殲滅敘軍一個裝甲旅。

9—11日

敘利亞在戰鬥中有損失了坦克約150輛。

2、貝卡谷地的空戰  以色列為奪取制空權

決定對敘利亞設在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進行襲擊

以消滅其防空能力。

這也是以軍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之一。

  貝卡谷地位於黎巴嫩東部靠近敘利亞邊境地區

是一塊由南向北的狹長地帶

谷地兩側高山連綿

地勢險要

駐黎敘軍的地面部隊主力部署在這裡。

為保護這支部隊免受以色列空襲

敘利亞從1981年5月開始

在貝卡谷地部署了以薩姆—6導彈為主要裝備的防空部隊。

6月9日下午2時左右

以軍出動96架F—15、F—16戰鬥機進行高空掩護

在E—2C預警機的指揮下

用F—4、A—4攻擊機對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進行了猛烈轟炸。

   敘軍得知以軍空襲

從國內各地緊急出動了60餘架米格—21和米格—23戰鬥機

雲集貝卡

同以軍展開空戰

由於以軍實施了電子干擾

使敘軍飛機起飛後與地面失去聯絡

防空導彈發射後也失去控制

以軍飛行員素質和裝備都比敘利亞空軍好

在空中處與主動。

而敘空軍戰術呆板

且過分依賴地面指揮所指揮

結果在空中被動挨打。

第一天空戰結果

以軍摧毀敘利亞防空導彈連陣地19個

擊落敘機29架。

10日

以軍又出動92架各型飛機空襲敘軍黎巴嫩指揮所及附近的防空導彈基地

敘軍起飛52架飛機迎戰

結果又被擊落25架

7個防空導彈連被毀。

使敘利亞在貝卡谷地經營10餘年

耗資20億美圓的防空體系毀於一旦

而以色列僅損失飛機10架

其中無人駕駛飛機和直升機6架。

   以軍僅用了8天時間(6月6日—13日)

向前推進了90餘公里

佔領黎巴嫩領土約3000千平方公里

摧毀了巴解遊擊隊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

消滅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

繳獲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倉庫

並將巴解總部機關2000人和武裝人員5000人包圍在貝魯特西區及南部

同時

給敘軍以沉重的打擊。

第二階段(6月14日—9月15日)

巴解撤出貝魯特西區

以軍獲勝。

   6月14日

以軍經過激戰

控制了國際機場的跑道

16日

以軍在長槍黨民兵配合下

攻佔了控制機場的重要據點——理學院大樓。

17日

以軍炮擊國際機場和附近地區

控制了哈迪勒國際機場

進一步壓縮了對巴解總部的包圍。

18日

以軍宣佈對被圍巴解停火

但要求其放下武器

撤出貝魯特

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絕。

22日

以軍又對敘軍發起進攻

並佔領了哈姆敦

迫使敘軍後撤

從而嚴密地控制了貝魯特西區。

在這場戰爭中

巴解鹽鹼地傷亡3000餘人

被擊毀坦克100餘輛

火炮500門

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

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

損失坦克400餘輛

飛機58架。

從一九四五年來

以阿之間發生無數次衝突

其中較為世人注意者為以下五次:  一、一九四八年第一次以阿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或獨立戰爭。

  二、一九五六年第二次以阿戰爭

亦稱運河之役或百時戰役。

  三、一九六七年第三次以阿戰爭

亦稱六日戰爭。

  四、一九七三年第四次以阿戰爭

亦稱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

  五、一九八二年六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亦稱黎南戰爭。

參考資料 http://student.wtuc.edu.tw/88/s8813046/new_page_1.htm
以色列獨立初期黎巴嫩曾派兵加入阿拉伯聯軍

贖罪日戰爭利比亞也曾派兵加入埃及部隊.
台灣的敵國是比以色列的敵國要強大許多的中共 以色列如此團結抵抗外侮 台灣卻對中共瞄準台灣的700枚飛彈視而不見 一心只想任人宰割 接受共產黨統治
抵抗有個屁用..你打的贏嗎..別到時先烙跑啊你
以色列會跟那些國家戰爭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宗教的問題!

以色列是猶太教!

其他阿拉伯國家!

都為伊斯蘭教!

更重要一點!

以色列會有國家!

是因為美國和英國的協助!

才會有今天的以色列!

在經濟、政治!

美國多半都是幫助以色列

讓其他國家感到很不公平

所以才會經常引起不必要的戰爭

傷害到人民

害人家破人亡... 想想看以色列在未建國之前

他們的領土多為其他附近國家的土地

誰會願意瓜分自己的土地給別人?也許他們心裡還是會有點忿忿不平吧!

如果他們完全放的開心結的話!

我相信這些戰爭一定會很和平的解決!


我很同意 *WEN*  的想法 雖然我的意見在別處遭受到攻勢攻擊

但我不會放棄

因為放棄了便代表我錯了 為什麼聯合國不裁定在當初希特勒殘害猶太人的德國

建立屬於猶太人的王國呢?反而選在未曾大肆屠殺猶太人的巴勒斯坦建國呢? 值得深思.... 另外

我以前看到九一一攻擊時非常讚同以色列和美國攻打回教國家

但是

但我閱讀更多資料時

我發現我錯了

戰爭的一方式錯的

但是引起不公平的一方才事挑起戰端者!


那以黎戰爭對台灣經濟有什麼影響呢?
林思雲《中東問題的歷史源流》http://blog.csdn.net/catblue/articles/604055.aspx謝詩堅《血腥風暴--以巴千年恩怨》http://www.geocities.com/cheahseekian/cskYP.htmlThe Origin of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Published by Jews for Justice in the Middle East)http://www.cactus48.com/truth.html
《巴勒斯坦問題與聯合國》http://www.un.org/chinese/peace/palestine/booklet/index.htmlhttp://en.wikipedia. org/wiki/Israeli-Pal estinian_conflict張翠容《國家恐怖主義VS恐怖主義》http://*****/8mjcwjDeir Yassin Rememberedhttp://www.deiryassin.org張冠李戴的以色列復國預言應驗http://*****/32nk3r

逃兵|緩徵|飛官|常備兵|海軍陸戰隊|陸軍|免役體位|女兵|裝甲兵|體檢|成功嶺|蛙人|旅長|排長|志願役|入伍|新兵訓練|忠烈祠|步兵|兵役|徵兵制|後備軍人|憲兵|莒光日|國民兵|班長|砲兵|替代役|免役證明|點召|退伍|空軍|傘兵|募兵制|義務役|國防部長|連長|營長|

以色列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1701717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az1014058 的頭像
    qaz1014058

    有夢最美

    qaz10140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