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布列德

一戰和二戰結束和發生的原因???

有誰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和發生ㄉ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於奧地利大公的被刺殺

但釀成這場國際性災難的根本原因是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俄國、法國、英國等幾個大國在戰前幾十年間所形成的敵對狀態。

德國在普法戰爭(1870∼1871)中獲勝並吞併法國的邊界地區後

便擔心法國進行報復

因此

在1873年與奧匈帝國和俄國結成「三帝同盟」

1882年又與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結成「三國同盟」。

奧匈帝國最關心的是保持巴爾幹的現狀

而俄國則積極干預巴爾幹事務

又由於尋求黑海的出海口而想把土耳其趕出歐洲。

  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對於巴爾幹的態度是難以調和的。

英俄、英法之間由於土耳其、中近東、非洲殖民地等問題雖也互相敵對

但自從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以後

在外交上即採取了「新方針」

即與奧匈帝國密切聯繫。

俄國感到孤立

就向法國尋求同盟

於1892年訂立了法俄軍事協定。

英國由於擁有最強大的海軍和廣袤的海外領土

最初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

不參與歐陸事務

後來面臨德國在中近東的威脅和海上的挑戰

終於在1904年簽訂了《英法協約》

並於1907年簽訂了《英俄協約》。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人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在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Sarajevo)刺殺了奧國王儲斐迪南大公。

奧匈帝國於1914年7月23日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

並於28日向它宣戰。

俄國為了對抗奧匈帝國

也宣布總動員。

德國隨即向俄國提出最後通牒

要求俄國停止動員;又向法國提出最後通牒

要求法國答應在俄德戰爭中保持中立。

俄國和法國對最後通牒都置之不理

德國遂於8月1日對俄宣戰

3日對法宣戰。

德軍於2日即已進入盧森堡

要求假道比利時

3日夜間侵入比利時。

英國由於對比利時的中立承擔義務

就在4日對德宣戰。

5日奧匈帝國對俄宣戰;隨後

法、英先後對奧匈帝國宣戰。

塞爾維亞和黑山對德、對奧匈帝國宣戰

日本也對德宣戰。

義大利則暫時保持中立。

9月5日俄、法、英簽訂了《倫敦條約》

後稱協約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大戰期間參加同盟國方面的有土其耳和保加利亞

參加協約國方面的有義大利、羅馬尼亞、美國、希臘等等。

  從1914年8月至年底德軍總參謀長毛奇(Helmuth von Moltke)執行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的計畫

在西線大舉進攻

首先奪取了比利時的列日要塞。

德軍在法國邊界上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展開激戰

突破了法國邊界

使法軍向南撤退。

邊界戰役後法軍總參謀長霞飛(J.J.C. Joffre)制訂了「第十七號作戰計畫」發動反攻

同德軍在馬恩(Marne)河地區展開激戰

使德軍的進攻受阻。

馬恩河戰役後英法聯軍和德軍又在伊普爾(Ypres)激戰

雙方相持不下。

在東線方面

德軍在坦能堡(Tannenberg)戰役中擊敗了俄軍;俄軍則在加利西亞戰役中擊敗了奧軍。

在波蘭境內的幾次戰役中德軍和俄軍互有勝負。

  1915年義大利參戰後

德軍將作戰重心移往東線

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展開全面進攻

使俄軍遭到慘重失敗。

1916年德軍又把作戰重心轉回西線

2月間發動了凡爾登戰役。

法軍在貝當(Philippe Petain)司令堅守下

與德軍形成了拉鋸狀態。

7月間英法聯軍在索姆(Somme)河向德軍發動進攻

持續4個月

英軍傷亡420

000人

法軍傷亡194

000人

德軍也傷亡440

000人。

1917年初德國展開無限制的潛艇戰

美國便於4月對德宣戰。

同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

同德國單獨媾和

簽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

  1918年德軍按照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的計畫

想趁大批美軍到達歐洲之前從東線抽調力量擊敗英法聯軍。

從3月到7月德軍發動了5次攻勢

雖然突破了聯軍的防線

但未能實現預定目標。

聯軍在得到大量美軍的支援後

於7月18日向德軍發動反攻

迫使德軍退至興登堡防線;9月26日協約國軍向德軍發動進攻

興登堡防線隨即全線崩潰。

與此同時德國各地爆發革命。

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

宣布成立共和國。

11月11日德國代表團在貢比涅(Compiegne)森林的雷通德(Rethondes)車站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簽訂了停戰協定。

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土耳其、奧匈帝國也已先後戰敗求和。

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在這次大戰中協約國方面動員了42

000

000人

損失了5

000

000人。

同盟國方面動員了23

000

000人

損失了3

400

000人。

直接戰爭費用協約國方面為1

453.88億美元

同盟國方面為630.18億美元。

此外雙方受傷人數約21

000

0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德軍侵入波蘭。

英、法於9月3日分別向德國宣戰。

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德軍大舉入侵波蘭後進展迅速

9月28日攻陷華沙。

此後德軍又先後侵入丹麥和挪威(1940.4.9)以及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1940.5.10)。

1940年5月13日法軍在色當附近的防線被德軍突破。

德軍從法國東北部長驅直入

把英國遠征軍和部分法 、比軍隊逼到敦克爾克。

英國內閣決定撤退

從5月26日到6月4日共撤出英軍198

000人

法、比軍隊140

000人

但裝備則大部遺棄。

6月14日巴黎陷落。

6月22日德、法在雷通德(Rethondes)簽訂停戰協定。

德軍占領了法國北部。

以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遷都維琪

仍控制2/5以上的領土。

法國投降以後

由邱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繼續堅持戰鬥。

德國對英國的海戰以及德國空軍對英國的大規模轟炸均未能奏效。

  希特勒原來打算在1943年左右入侵蘇聯

但到1940年7月他看到英國尚未被打垮

美國又日益敵視德國

因而決定提前在1941年5月就侵占蘇聯的歐洲占領區

以便向英國顯示德國的強大

並使美國停止干預歐洲事務。

1940∼1941年德、義軍隊還向巴爾幹挺進

假道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先後侵犯和占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

於是希特勒最後決定進攻蘇聯。

他與德軍高級將領認為

只要幾個星期就能擊敗紅軍

到1941年10月底就能占領蘇聯的歐洲占領區以及烏克蘭西部。

1941年6月22日德軍對蘇聯展開進攻。

左路集團軍群從東普魯士出發

進入波羅的海諸國

指向列寧格勒

於9月初包圍了該城;右路集團軍群從波蘭南部進入烏克蘭

占領基輔後於11月下旬抵達羅斯托夫;中路集團軍群向東北方直驅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

於7月16日攻陷斯摩棱斯克

先遣部隊於12月初抵達莫斯科郊區。

12月6日蘇軍在朱可夫(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指揮下發動了第一次大反攻

先予德軍的中路和右路以重創

然後打擊左路

形成3面夾攻斯摩棱斯克

到1942年3月

迫使德軍後退240公里(150哩)。

  此時的日本已與德、義締結三國軸心協定(1940.9.27)

並與蘇聯締結中立協定(1941.4.13)

於是乘機向東南亞和太平洋擴張。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

擊沉和擊傷了美國軍艦19艘

擊毀和擊傷了美國飛機220多架。

從1941年12月7日到1942年5月上旬日軍還侵占了泰國、香港、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荷屬東印度

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

但日本於1942年5月初在珊瑚海戰役中失利;6月初又在進攻中途島時遭到失敗

從而失去了戰略上的主動。

  在歐洲方面

德國於1942年8月對史達林格勒展開攻勢。

蘇軍不惜巨大犧牲堅決抗戰

並於11月19日發動反攻

終於在1943年2月2日殲滅了史達林格勒的德軍250

000人。

7∼8月蘇軍又在庫爾斯克(Kursk)獲勝。

然後進軍聶伯河

11月6日攻克基輔

於年末重新奪回日托米爾(Zhytomyr)、科羅斯堅(Korosten)。

1944年初蘇軍進抵波蘭的盧茨克(Lutsk)

在科爾松(Korsun)附近圍殲了德軍10個師

然後於3月間分3路挺進︰南路、北路分別進入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諸國

中路深入波蘭

逼近德國。

在此之前英、美同蘇聯之間的關係由於德國進攻蘇聯而逐漸好轉。

1941年12月美國正式參加盟軍作戰後

艾森豪將軍統率的英、美軍隊於1942年11月8日在北非登陸

半年以後肅清了北非的德、義軍隊。

1943年7月10日英、美軍隊又在西西里登陸

促使墨索里尼於25日垮台

義大利終於9月8日投降。

英、美軍隊156

000人於1944年6月6日(「登陸日」)在法國北部諾曼第登陸

美、法軍隊又於8月15日在法國南部里維耶拉(Riviera)登陸。

法國人奮起抗德

於8月24日解放了巴黎。

盟軍解放全法國和比利時後

從西面向德國挺進

蘇軍從東面長驅直入德國

1945年4月25日包圍柏林

並於當天與美軍在易北河上會師。

希特勒於30日在柏林自殺。

德國終於5月8日在投降書上簽字

歐洲戰爭正式結束。

  在亞洲戰場上

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Guadalcanal)島同美軍反覆爭奪半年之久(1942.8.7∼1943.2.7)

最後不得不從該島撤退。

此後盟軍的海戰和空戰節節勝利

攻占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曾被日軍占領的各個島嶼。

1945年3月收復了菲律賓

5月肅清了緬甸之敵

7月2日占領了離日本本土極近的沖繩島。

在此期間美國空軍還不斷地猛烈轟炸日本本土。

8月6日和9日先後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

使日本人民遭受大量傷亡。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

日本終於9月2日簽字投降。

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據粗略估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35

000

000∼60

000

000人喪生

其中蘇聯損失戰鬥人員11

000

000人

平民7

000

000人;波蘭共損失5

800

000人

其中約3

200

000人為戰爭期間遭納粹迫害而死的5

700

000名猶太人中的一部分;德國損失戰鬥人員3

500

000人

平民780

000人;中國(正面戰場)損失戰鬥人員1

310

224人

平民約22

000

000人;日本損失戰鬥人員1

300

000人

平民672

000人;南斯拉夫損失戰鬥人員305

000人

平民1

200

000人;英國損失戰鬥人員264

443人

平民92

673人;美國損失戰鬥人員292

131人;平民6

000人。

參考資料 大英百科全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心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電影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第2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希特勒,德軍,塞爾維亞,比利時,德國,巴爾幹

宗教戰爭|石油危機|硫磺島|英法聯軍|馬雅文明|中越戰爭|凡爾賽條約|古希臘|希特勒|文藝復興|日耳曼羅馬帝國|金字塔|工業革命|珍珠港事件|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歐洲經濟共同體|車諾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字軍東征|猶太人大屠殺|拿破崙|古羅馬|獨立戰爭|龐貝城|哥倫布|第一次世界大戰|北約|

布列德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31404991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az1014058 的頭像
    qaz1014058

    有夢最美

    qaz10140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